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其中与交通建设密切相关的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主要是岩溶塌陷)。
近年来,由于公路(铁路)边坡施工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003年5月11日凌晨1时55分,贵州省三穗县台烈镇宏头村三穗至凯里高速公路正在施工的平溪特大桥3号墩附近发生山体滑坡,滑坡总方量约20余万方,其中右侧部分约3万方掩埋了××工程局三标段施工项目经理部一栋工棚(17间)及棚内35人。2002年湖南某高速公路施工现场边坡塌坍,导致车毁人亡。云南元磨高速公路147km,30m以上高边坡370余个,修建时已滑坡177次以上。2007年11月中旬发生的湖北宜万高速铁路隧道洞口崩塌导致30多人死亡。
2005年,国家制定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为此,作为公路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施工时,除了要注意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和识别。充分认识边坡,了解边坡,减少边坡病害和消除边坡事故隐患,是公路建设者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一、崩塌
崩塌,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组成斜坡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作用下,向下(多数悬空)崩落的块体运动。规模大的称山崩,有可能崩落的岩体称危岩体。
(一)崩塌形成的条件
1、岩土类型
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一般而言,各类岩、土豆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蓓蕾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类的碳酸盐岩,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易形成规模较大的崩塌,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小型坠落和剥落为主。
2、地质构造
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面、岩层界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母体(山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于平行的陡倾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3、地形地貌
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边坡及其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岩土类型
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统称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二)崩塌的防治
(1)清除坡面危石。
(2)坡面加固。
(3)危岩支顶。
(4)拦截防御。
(5)调整水流。
二、滑坡
滑坡,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组成斜坡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作用下,沿斜坡内部一定的软弱面(带,一个或多个)发生剪切而产生的整体下滑破坏。滑坡的下滑速度,一般较慢,但有的为高速。
(一)斜坡的失稳条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坡体。
(二)滑坡的防治
对滑坡体的治理通常采用削坡、减重反压、设置抗滑挡墙、设置抗滑桩、锚固和预应力锚固、设置抗滑键等方法。
1、一是岩体受节理、裂隙切割,较为破碎,可能产生崩塌坠石、边坡局部失稳现象,可采取剥除“危岩”削缓边坡顶部。二是对土质滑坡体,削缓边坡,减小滑动体厚度,以减小滑动力,注意对坡脚下部可能阻滑部分不可削减。边坡高度较大时,可分级流出平台,提高边坡稳定性。
2、减重反压
主要适用于推移式滑坡体,特别是滑动面上陡下缓或接近圆弧形时,或滑坡体前缘厚度特别大时,减重效果尤为显著。减重就是挖除滑体上部的岩(土)体,减少上部岩石体重量造成的下滑力。反压则是在滑体前部抗滑地段采取加载措施以增大抗滑力。在减重反压后的边坡,应及时整平,做好防排水措施和坡面绿化,以免裂隙裸露,雨水乘隙渗入边坡内部。
3、抗滑挡墙
挡墙是 较为广泛的抗滑建筑物,借助于挡墙本身重量,支挡滑体的剩余下滑力,有抗滑片垛、抗滑片石竹笼、浆砌石抗滑挡墙、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抗滑挡墙、空心抗滑挡墙(明洞)及沉井式抗滑挡墙等。
4、抗滑桩
抗滑桩系穿过滑体深入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做为阻滑支撑工程,具有破坏山体少、施工安全、方便、工期短、省工省料的优点,已在国内外广泛采用。
5、锚固和预应力锚固
在有裂隙的坚硬岩石边坡,为了增强滑面的正压力,以提高沿滑面的抗滑力,或为固定松动危岩,可采用锚固或预应力锚固措施。一般方法是打钻孔,内插锚杆。
6、固化
用物理化学方法改善滑坡带土石性质。
(1)焙烧法:是利用导洞焙烧滑坡脚部的滑带上,使之形成地下“挡墙”而稳定滑坡的一种措施。利用焙烧法可以治理一些土质滑坡。用煤焙烧砂粘土时,当烧土达到一定温度后,砂粘土会变成像砖块一样,具有相同高的抗剪强度和防水性,同时地下水也可从被烧的土裂缝中流入坑道而排出。
用焙烧法治理滑坡,导洞须埋入坡脚滑动面以下0.5-1.0m处。为了使焙烧的土体成拱形,导洞的平面最好按曲线或折线布置。导洞焙烧的温度,一般土为500-800℃。通常用煤和木柴做燃料,也可以用气体或液体作燃料。焙烧程度应以塑性消失和在水的作用下不致膨胀和泡软为准。
(2)电渗排水:是利用电场作用而把地下水排除,达到稳定滑坡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适用于粒径0.05-0.005mm的粉质土的排水,因为粉土中所含的黏土颗粒在脱水情况下就会变硬。施工的过程是:首先将阴极和阳极的金属桩成行地交错打入滑坡体中,然后通电和抽水。一般以铁或铜桩为负极,铝桩为正极。通电后水即发生电渗作用,水分从正极移向由一花管组成的负极,待水分集中到负极花管之后,就用水泵把水抽走。
(3)爆破灌浆法:是一种用炸药爆破破坏滑动面,随之把浆液灌入滑带中以置换滑带水并固结滑带上,从而达到是滑坡稳定的一种治理方法。目前这种方法仅用于小型滑坡。施工步骤是:首先用钻孔打穿滑动带,在钻孔中爆破,使滑动床岩层松动;再将带孔灌浆管打入滑带下0.15m,在一定的压力下将浆液压入,使其在滑动带中将裂缝充满,形成一个稳定土层,借以增大滑带土的抗滑能力。在我国黄土区的一些滑坡,曾用石灰、水泥和黏土将液压注裂缝的方法来加固滑带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沟谷中或斜坡上,饱含大量泥土和大小石块等固、液两相流体,呈黏性层流或稀性紊流。泥石流形成、爆发的主要条件是:有利的地形,丰富的土石固体物质,大量且集中的水源。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基本条件
(1)流域中有丰富的固体物质补给泥石流。
(2)有陡峭的地形和较大的沟床纵坡。
(3)流域的中、上游有强大的暴雨或冰雪强烈消融等形成的充沛水源。
(二)泥石流的防治
防治方案可分以下几种:
1、以抑制泥石流发生为主的方案
采取蓄、饮水工程、植树造林等控制形成泥石流的水源和松散固体物质的聚积和启动,以行政管理、法令措施消除激发泥石流的人为因素,从而在源头上抑制泥石流的发生。
2、以疏导泥石流过境为主的方案
采取拦挡、排导、疏通等河道改造工程,调节泥石流流量、消减龙头能量,促使泥石流分流或解体,拦挡泥石中石块,降低其冲击力,从而控制通过保护区河道的泥石流流量、流速,使其顺利过境而不危及两岸保护区的安全。
3、以避让泥石流危害为主的方案
在泥石流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发生过程中采取警报措施,并对危害原保护对象采取临时加固、撤离等措施,使泥石流过境时灾害损失减少至最低。
4、综合防治方案
针对被保护目标的性质和重要性,采取工程、生物、预警、行政等措施对泥石流进行抑制、疏导、局部避让等,以求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和节省投资。
四、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在我国90%以上发生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所以也称为“土层塌陷”。
1、容易产生岩溶塌陷的地段
(1)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面起伏较大,并由洞口或裂口,岩溶洞穴无充填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为砂、碎石和亚黏土的地段。
(2)采、排地下水点附近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围内(特别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向上),以及地下水位变动明显的区域(浸没导致水位上升)。
(3)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
(4)岩溶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
(5)第四纪土层为砂、轻亚黏土、亚黏土,且厚度小于10m的地段。
2、岩溶塌陷的调查
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一句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基本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的基础上,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引发因素、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石溶特征。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
3、岩溶塌陷工程处理
(1)疏导:对岩溶水宜疏不宜堵。一般可以明沟、泄水洞等加以疏导。
(2)跨越:以桥涵等跨越流量较大的溶洞、暗河。
(3)加固:采用加固的方法防止溶洞塌陷和处理岩溶水害。
(4)堵塞:对基本停止发展的干涸溶洞,一般以堵塞为宜。
(5)钻孔充气:通过钻孔,可消除岩溶在封闭条件下所形成的真空腔的作用。
(6)恢复水位:是从根本上消除因地下水位降低造成地面塌陷的一种措施。
(7)桥位宜选在难溶岩层分布区或无深、大、密的溶洞分布的地段。
(8)隧道应避开漏斗、落水洞和大溶洞,并不与暗河平行。
|